站在机械设计实训室的落地窗前,望着学生们围在3D打印设备前热烈讨论的场景,我总会想起二十年前初登讲台的那个秋日。从企业工程师转型职业院校教师时,我曾在备课本扉页郑重写下“再烦,也别忘记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记坚持;再累,也要关爱学生。”未曾想,这竟成了贯穿我教学生涯的精神坐标。当粉笔灰染白双鬓,当一届届学生带着技能走出校园,我愈发坚信:职业教育的真谛,就藏在对每个学生独特成长轨迹的尊重与守望之中。
一、因材施教:从“千人一面”到“一人一策”
我初登讲台时,面对的是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的学习动力不足、职业目标模糊等问题。如何让这些“被分数定义”的孩子重拾自信?我意识到,唯有因材施教,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职业院校的学生就像不同型号的零件,只有找到各自的“装配坐标系”,才能在知识体系中找准定位。我坚持为每个班级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甚至职业愿景。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来自机自1414班的刘翔同学对创新创业有浓厚兴趣,便鼓励他参与各类创新创业类项目,并为他争取企业实习机会。如今,他已创立科技公司,成为母校的创业典型。
在《机械设计与创新》课堂上,我摒弃“填鸭式”教学,将学生分为“技术研发组”“工艺优化组”“市场调研组”,让他们根据兴趣选择方向。有的学生擅长动手操作,我便带他们走进金城集团的车间,用真实案例讲解零件加工;有的学生思维活跃,我便引导他们参与“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将设计图纸转化为商业计划书。这种分层分类的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领域发光发热。
二、启智润心:让专业课堂“有魂有根”
理工科的课堂常被贴上“冰冷”的标签,但我始终坚信,专业知识中蕴藏着育人的沃土。在讲授《工程力学》时,我以赵州桥的千年屹立为例,解析力学原理背后的工匠精神;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中,我融入C919大飞机的研发故事,让学生感悟“大国重器”背后的家国情怀。一位学生在课后感慨:“原来小小的铆钉,也能和‘中国制造’的崛起联系在一起!”
为了让思政教育“润物无声”,我与团队历时12年打造“课程思政资源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程伦理和科学精神凝练成300多个教学案例。例如,在讲解桁架的内力分析时,引入山西应县木塔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的融合;在分析机械故障案例时,穿插工程师坚守岗位、攻坚克难的真人真事,培养学生的职业责任感。这些探索最终结出硕果——我主讲的《机械设计与创新》入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工程力学》获评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聚力铸才:让职业教育“破壁出圈”
“再烦,也别忘记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记坚持;再累,也要关爱学生。”这是写在我工作笔记扉页的箴言。担任班主任的15年间,我坚持每周走进学生宿舍,从食堂的饭菜口味聊到未来的职业规划。
“职业院校的学生,不该被定义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为了让教学更贴近产业前沿,我主动对接浙大旭日、金城集团等企业,共同开发“校企双师”课程。企业工程师带着真实案例走进课堂,学生带着设计图纸走进车间,这种“双向奔赴”的模式,让课堂成为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育的温度,在于唤醒灵魂。二十年风雨兼程,我从不敢以“教育家”自居。但我深知,教育是一场以生命影响生命的修行。当学生刘翔在创业路上迷茫时,我告诉他:“技能是根,创新是翼,扎根越深,才能飞得越高”;当年轻教师问我“如何平衡教学与科研”时,我分享刘凤云老师的话:“教育者的幸福,在于看到学生超越自己”。教育家精神,不在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日复一日的坚守。我愿继续做那润物无声的春雨,用匠心守护课堂,用仁心陪伴成长,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职教赛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简介】

张长英,男,中共党员,教授,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正高组二等奖、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等奖、省力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全国机械行业职业院校微课大赛一等奖,优秀班主任标兵,指导学生获省大学生力学竞赛团体特等奖,连续15年获教学质量考核“优秀”。组建团队进行《机械设计基础》等相关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先后获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荣誉,主编教材获评省重点教材并入选人社部“十四五”规划教材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