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从教故事 | 韩小盛:跑道上的传承,用爱与责任书写教育人生
 
发布时间: 2025-10-20 浏览次数: 10

2024年深秋的连云港市灌云县人民医院,消毒水的气味裹着窗外的桂花香飘进病房。我握着母亲枯枝般的手,监护仪的滴答声和走廊的脚步声在耳边此起彼伏。手机在口袋里第三次震动时,我看见了田径队群里弹出的消息:“下周就是江苏省高职高专体能大赛了,大家的状态有点焦躁……”

就在三天前,母亲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病床前,我握着母亲布满皱纹的手,那双手曾经在我小时候为我缝补跑坏的球鞋。“妈,省里的比赛……”我蹲在病床前,话还没说完,母亲布满针眼的手就覆上了我的手背。她浑浊的眼睛里闪着光,像我们田径场傍晚时分的跑道,母亲轻轻拍了拍我的手背:“去吧,孩子们等着你呢。”

母亲的眼皮微微颤动,我轻轻掖好被角走出病房。她太了解我了,知道田径队就是我的另一个家。走廊尽头的玻璃映出我泛红的眼眶,手机屏幕上跳动着队员发来的训练视频——那是我们独创的“动态心率训练法”,每个队员都戴着智能手环,红色的数字在深秋的阳光下跃动。我想起三个月前,计算机系的王颖同学因为心率失常差点晕倒,正是这套系统及时发出了预警。当晚的高铁载着我穿过六百里的夜色,车窗上重叠着母亲在重症监护室中的笑脸和队员们在学校田径场上奋力奔跑的身影。

清晨五点半,学校的田径场还笼罩在薄雾中。我站在跑道边,看着队员们陆续到来,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中凝结。

“教练,您怎么来了?不是说家里……”队长史家伟惊讶地看着我。我摆摆手,打断了他的话:“训练计划都记在本子上,但有些细节必须当面交代。”我的声音有些沙哑,连续两晚在医院陪护,让我的眼睛里布满血丝。

回到训练场的第一天,我发现队员们的状态不对劲。原来他们听说我母亲住院,训练时都心不在焉。“都打起精神来!”我吹响哨子,“教练家里的事自己会处理,你们的任务是刻苦训练,积极准备好比赛!”我的严厉背后,是对这群孩子深深的期待。作为职教本科的学生,能够从繁重的学业中抽出如此多的时间聚在一起,忍受着严寒与酷暑,努力奋斗、刻苦拼搏,这背后都源于孩子们对心中那份珍贵的田径梦的苦苦追求!

省体能大赛前最后一周,训练强度达到顶峰。我白天在田径场指导技术动作,晚上再回办公室分析训练数据。有次实在太累,我趴在桌上睡着了,醒来发现身上披着队员的外套,桌上还放着热腾腾的豆浆和包子。

比赛那天,站在场边,我的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医院的号码。挂断电话,我深吸一口气,走向正在热身的队员们。“记住,技术动作要干净利落,呼吸节奏要稳。”我的声音异常平静,仿佛刚才那通电话从未响起。

省高职高专体能大赛现场,当颁奖台上响起“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当颁奖仪式上宣布我们获得一等奖,当郜如杰同学手捧“全能王”的小金人高举在头顶的时刻,队员们把我推到最前面。看着他们年轻的脸庞上绽放的笑容,我突然明白,这就是教育家精神的真谛——在跑道与生命之间,我们用热爱架起桥梁。领奖台上,我悄悄抹去眼角的泪水,那既是为学生的骄傲,也是对母亲的愧疚与感恩。

回学校的路上,队员们兴奋地讨论着比赛细节。我望着窗外飞驰而过的风景,想起母亲常说的一句话:当老师的人,心里要装得下别人的孩子。手机屏幕亮起,是妻子发来的消息:“妈醒了,说为你骄傲。”

夜幕降临,田径场安静下来。我独自站在跑道尽头,看着远处教学楼的灯光一盏盏亮起。这里是我的战场,也是我的家园。明天太阳升起时,又会有新的脚步在这里追逐梦想,而我会一直站在这里,守护着每一个奔跑的身影。

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以心传心、以行导行。作为教师,我愿以坚定的信念、高尚的品格和无私的奉献,践行教育家精神,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人生的跑道上,跑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者简介】

韩小盛,男,中共党员,副教授。在校带领田径队20年,指导学生获2019年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高职组团体总分第二名,获得4枚金牌、2枚银牌,本人获“优秀教练员”、两名运动员获得“优秀运动员”荣誉称号;带队获2018年江苏省大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在2020年、2022年、2023年、2024年江苏省体能大赛中均斩获一等奖;在2020年、2021年、2023年、2024年南京市大学生田径运动会上均荣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带出国家健将运动员1人,国家一级运动员6人,多次获得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